<
新辣文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寒门状元 > 第一一六九章 回兵
    文华殿议事,七位顾问大臣都在,最后匆匆定下决议,调江北各省卫所兵马勤王,同时暂时放弃居庸关、紫荆关以西和以北的城塞,以内长城一线作为京畿防御的最后屏障。

    张懋道:“土木堡之地,原本可成为抵御北寇之重地,然己巳之变后,年久失修,城墙多已不存,沈溪如今驻兵土木堡,若有机缘,或可突围而出,率兵撤回居庸而守,至于折损当为不计,定为忠直!”

    七位顾问大臣中,跟土木堡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英国公张懋,他的父亲张辅就是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,张懋是张辅次子承袭的爵位。

    在张懋看来,沈溪还是有勇气和担当的,至少在鞑靼大军面前没有退缩,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仍旧据险而守。

    只是张懋也认为土木堡年久失修,难以作为明军防御鞑靼人的桥头堡,但他已经从心底认定沈溪必死无疑,为了彰显他的公正,建议无论沈溪最后是否战胜,只要能活着回来,哪怕折损再严重,也要定沈溪忠直之名,给沈溪记大功。

    张懋的话,虽然不能被所有人认同,但至少没人反驳。

    没有人愿意跟沈溪这个“死人”计较,之前李东阳还认为应该追究沈溪从居庸关擅自调兵的过错,但最后在心里盘桓了一下,沈溪调兵并非无章可循,沈溪的德才值得肯定,更何况朝中还有谢迁为沈溪说话,以如今的形势,定沈溪的罪很不合适。

    马文升问道:“那两关镇守,分别以谁为统帅?”

    一个问题,就把在场几位重臣给难住了。

    居庸关和紫荆关既然均已成为鞑靼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,谁出来统调兵马,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
    李东阳原本正在记录一些东西,此时他放下笔,抬头道:“宣大、太原以及三边等地,相去京城甚远,或需派遣将帅以统御兵马。但两关乃京畿重地,一切政令、调兵可由朝廷直接下达军令,兵部、五军都督府当以谋臣定之!”

    李东阳的话,得到刘健、熊绣的赞同,一下就获得三票支持,但谢迁和马文升却有不同见解,至于张懋和张鹤龄,因为本身是武将,在这种参议军机的事情上并不占据主动,他们识相地没有发表意见。

    谢迁道:“若以距离论,居庸关、紫荆关的确相距京城不远,但如今京畿之地戒严,前车之鉴,己巳之变中,北寇兵马兵分两路攻取京城,若前往两关路途断绝,上令不能下达,可是要任由居庸关和紫荆关失陷于贼手?”

    或许是因为沈溪的关系,谢迁在这几天议事中,几乎都在跟李东阳唱反调。

    李东阳提出居庸关和紫荆关的军事调度,一切由京城负责,除了这两座城距离京城不远,方便调度外,也是防止再出现之前那样被沈溪“擅自”调兵的事情,权力收回京城,为的是确保朝廷的权威。

    但谢迁却有不同的观点。

    朝廷不能因为居庸关和紫荆关并非九边重镇就放松警惕,必须要派出重要将领前往镇守,将统兵和调兵权力归还给两关守军,防止出现几十年前土木堡之变后的状况,若被鞑靼人断绝与两关联系,会导致消息渠道不畅,无法做到政令快速传递。

    李东阳这边有三票,谢迁这边最多只能争取到马文升一票,张懋和张鹤龄则没有站边的意向。

    就在场面僵持时,刘健问了一句:“于乔,你支持何人前去两关领兵镇守?”

    谢迁差点儿就脱口而出“沈溪小儿”,但意识到沈溪如今被困土木堡,京师之地又没人愿意领这种要命的差事,他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答,之前感觉很多人都合适,可仔细想来,似乎没谁会比沈溪更为恰当。

    不如沈溪的,在谢迁看来就是不堪大用之人,并不抱多大期望。

    刘健道:“既然于乔并无合适人选,两关之地,便先由地方卫所自行镇守,政令由京师下达,如何?”

    谢迁虽然心中不甘,但只能点头应允,他此时已做好牺牲沈溪的准备。

    对谢迁来说,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,如果将居庸关和紫荆关的调兵权限都归于京城,等于是断了沈溪从两关调动援军的机会,处境将会更加危险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宁夏镇驻地,素有“塞上江南、鱼米之乡”之称的宁夏卫城。

    位于城中心的临时督抚衙门内,刘大夏正在倾听战报,宣府失守的消息,差不多也是十七日夜里才传递到宁夏卫。

    “……鞑子自延绥镇、太原镇等地,兵分多路,潜入宣府腹地,与张家口堡外之胡虏里应外合,耗时十二日破关,之后六日,宣府失守,延绥巡抚沈军门屯兵土木堡,与鞑子交战,累歼鞑子兵马四千余,今宣府失守,鞑子围攻土木堡,万全都司各城塞,十有九失……”

    万全都司,就是宣府治军衙所,宣府各处城塞都是由万全都司负责征调兵马。

    刘大夏听了半晌,问道:“朝廷调兵手令可有送达?”

    负责与京师及各地文书往来的部将李建出列:“回尚书大人,京城尚未有调兵公文送达。”

    刘大夏沉吟道:“宣府失守,到如今不过四日,朝廷公文或许会在这一两日送达,本官西北之行,可谓马失前蹄,榆林卫落败,如今以为在宁夏取得大捷,却不知只是鞑靼人调虎离山之计……”

    刘大夏部将之一,榆林卫指挥使扈凌站出来道:“刘尚书,宣府之败,非您之过,宣大总督镇守不利,延绥巡抚出兵宣府,五万兵马尚不能镇守,此战当由宣大总督和延绥巡抚担责,我等只是尽全力,将一路鞑靼主力歼灭,光复榆林卫!”

    扈凌的话,得到在场大多数将领的认同。

    在这些将领看来,出兵宁夏卫非但没有罪过,反而是大功一件,可以跟朝廷争取更大的功劳。

   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生平都没打过什么胜仗,要说军旅生涯唯独还能拿得出手的战绩,就是跟着刘大夏在西北打的几仗,一次是几年前的榆溪河,还有就是现在的光复榆林卫和宁夏卫之战,在这些人心目中,刘大夏统兵赏罚分明,百战不殆,如果有人想诬陷栽赃,他们绝不容许。

    刘大夏听到后眉头紧皱,暗忖:“沈溪不过只有兵马六千,尚未知是否配齐,鞑靼出动兵马过十万,如此还能让沈溪在土木堡获得大胜,沈溪居功至伟,若我能听从他的意见,回兵宣府,或许就不是今日之结局。”

    扈凌主动请示:“刘尚书,请您示下,大军是否主动向宣府进发?我将士新近大胜,如今兵锋正盛,此番回兵,定可杀得鞑子片甲不留!”

    刘大夏此时仍旧犯难,让他推翻之前的决定,从宁夏卫撤兵很不容易。

    原本他以为光复宁夏镇便可以获得对鞑靼人战略上的主动,下一步便可以凯旋回京,谁知道现在不但胜利回朝没了指望,回去后他很可能要引咎,至于会落得如何下场,他自己也未曾想清楚。

    刘大夏道:“从宁夏卫撤兵,即便星夜兼程,每日行军八十里,也需二十日才能返回居庸关,却不知居庸关是否抵挡得住!”

    扈凌行礼:“尚书大人,您不必担忧,万全都司虽遭敌寇袭扰,但大同、太原等地兵马还算齐整,勤王大军定会拖住鞑子主力,我三军回师宣府,恰逢敌寇,可得一胜!”

    “善!”

    刘大夏终于点头,“如今只能如此,如若鞑靼人挥师向长城内关进发,大同、太原等镇勤王兵马即便不胜,也可拖住其主力,加之居庸、紫荆险固,没有十天半月难以攻取。只怕鞑靼兵马会从一些守卫相对薄弱的关口突袭,如同撞道口、马水口等地进兵,京师将陷于危难。”

    “路途之中,三军兵马不得停歇,一路向东,或可在半月内抵达宣府……”

    刘大夏觉得时间紧迫,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兵马带回京城,或许会给予鞑靼人机会。鞑靼人也知道刘大夏统率的兵马不好惹,所以才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。

    扈凌听到“半月内抵达宣府”,跟在场其余将领心情一样,有些无法接受。

    十五天到宣府,意味着每日行军得超过八十里,在一个普遍行军速度只有五六十里的时代,每天都等于是急行军……士兵并不是轻装上阵,还有粮草辎重需要运输,一路上都会非常辛苦。

    虽然将领都有战马代步,但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,同样不轻省。

    ***********

    ps:临近春节事情太多,虽然天子更新不快,但也保持两更,所以还是厚着脸皮求下月票支持!

    求订阅、求月票!